top of page

 ▲影片來源/臉書粉專「大樹下的交換日記」。

​住社宅苦求好籤?

   -成為「青創戶」立刻輕鬆入房

記者曾珮瑄、鄧靖樺、莫曼君、李淇加/採訪報導

2018年11月下午,隨著人聲走進松山區健康社會住宅(社宅)一道雪白長廊,一張張印著七彩圖樣的絹印在空中飄揚著,鄰里們熱絡地交換手中的DIY明信片,伴隨孩童玩樂嘻鬧的笑聲,整場活動充滿熱絡氣氛。這場活動是青年創新回饋住戶(以下簡稱青創戶)租賃社宅的「入場券」,只要能提出能增進社區互動的提案,就能以青創戶的身份入住社會社宅。

​提案評選取代好運抽籤

台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、住宅審議會及民間團體倡議發起「青年創新回饋計劃」(以下簡稱青創計畫),只要年滿20至46歲的民眾提出社區可以進行的活動提案,就可取代抽籤入住的招租管道,成為促進社區共同參與的種子戶,創造一個新型態的租賃生活空間。

台北市區域公宅圖.png

 ▲資料來源/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

​「提案」是什麼?該怎麼提?

青創計畫申請需完成提案企劃書,方向需朝向三大主軸,分別為社區經營、人際網絡、社區活動,但並沒有過度設限活動內容,為的就是希望青創戶們藉由大大小小的活動有效串連民眾,讓原本對周遭事務漠不關心的住戶更願意走出家門,和鄰里交流。

000.png

 ▲資料來源/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

社宅=破舊?青創賦予新意

社宅當初建立時,曾遭受當地居民的反對聲浪,認為社宅缺少管理,更擔憂治安問題,對於台北市民來說,社宅的既定印象始終與破舊、弱勢族群劃上等號。青創計畫的執行就是為了募集到一群真的肯為社區做事的人,希望透過青創夥伴自身的才華、熱情舉辦活動,為社宅注入創新、凝聚的力量。

noname.png

 ▲台北市文山區興隆社宅。攝影/莫曼君

興隆社宅的部分戶數是提供給安康平宅居民優先承租,當時安康平宅被大部分市民稱呼成「台北貧民窟」,認為裏頭充斥著走私、非法交易和犯罪。2018年以青創戶身份入住的李家華先生反而覺得這是興隆社宅的特色,樂意協助提升生活品質,「我本身是做設計相關的工作,平常將社區的活動放在網路上曝光,希望能做有效推廣。」居民間透過活動熟悉彼此,打破既定印象,從此遇到行動不便的住戶也會主動幫忙,讓興隆社宅增添不少人情味。

未命名.png

執行團隊當後盾 辦活動不再孤單

入住後前期青創戶們將會參與交流會,此時將由都發局承包商「原典創思」一同整併提案、分工。原典陪伴在青創戶左右,自青創戶入住以來成就了不少活動,其中不少青創戶曾擔心自己提不出好活動,為此原典想和青創戶信心喊話,「其實構思出一個好活動並沒有想像中難,只要懂得從生活中思考、發展,任何想法都有可能創造出無限價值。」

98CBA8BE-381B-425C-8A19-3B4205978720.jpg

健康公宅活動

從傳統市集取材

 ▲照片來源/聖食廚房

先前有位年輕媽媽成為青創戶後十分忐忑,不知道自己能為社區做到甚麼,後來她仔細思考後,發現自己關注的「綠生活議題」正好能有所發展,於是拿著菜籃走進市場,向各個攤販索要賣相不佳的蔬果,重新處理後分配給社宅居民,造就出名為「從剩食到盛食:為你加菜」的活動,獲得不小的迴響。原典分享此事例時提到,「當時她向攤販要蔬果,大多的小販還以為是來鬧的!後來溝通綠生活中的剩食理念後,漸漸達成共識,開始慢慢會留給她。吃不完、分不完的蔬果就堆肥,不會用的話就請老師來教,透過調整之後,還衍生出其他的活動像是餃子聚等。

茫然期過後

青創活動熱絡。

​茫然期過後,青創活動熱絡

青創夥伴陳冠蓉在先前就有社區營造的相關經驗,所以成為青創時反而能成為一道助力,「滿腔熱血的幾個人舉辦了十餘場活動,但居民參與度卻很低落,後來我們不斷調整步調並加強宣傳,活動變得越來越有看頭,也提高了參與度,鄰居們不知不覺中都變得像朋友一樣!」

DSC03048.jpg

 ▲游伊甄小姐負責影像紀錄。攝影/莫曼君

​活動初衷來自快樂

只要做自己覺得快樂的事,才能讓別人也深感其受!青創夥伴張捷、若涵認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,希望居民在閒暇時能一同品酒、聊天。青創舉辦品酒活動時曾有居民自願擔任調酒師,這種回饋方式讓青創夥伴非常感動,「辦活動的初衷很純粹,看到鄰居們愉悅的神情就有動力。曾經有人還問我們是怎麼辦活動的?讓我很感動,發現原來青創真的能感染旁人,讓社區居民跟著產生為社區盡力的心。

活動規劃、場地器材借用、場控、拍攝紀錄等都由青創戶獨立完成,青年社宅一期的謝小惠認為其中「互相合作」是極重要的一環,「各自依據其所長認領工作,才能夠各自搭配完善、將事情做好。」身為瑜伽老師的興隆青創戶張琬茜小姐則邀請居民參與瑜珈課程、放鬆身心靈,利用己身所長讓鄰居不再只是陌生人,而是相處親密的朋友社區裡的人參加活動後,彼此也間接學到了「敦親睦鄰」的重要性。

 ▲簡單的教學若能引起社區參與,也算是成功的活動。攝影/莫曼君

IMG_1025.jpg

青創遭疑淪為 社宅傳單

​住戶邊做邊學展望核心價值

青創計畫目前定位為實驗、試辦階段,其中只有健康社宅已跨入第二年度。透過執行團隊不斷的嘗試、彈性調整之下,同時也希望青創戶們經營活動不單純為了「完成提案」,而是能夠享受其中。

2019年10月17日,曾有議會團隊對青創企劃提出質疑,認為依舊有許多人不知道青創計畫,是因為宣傳不夠還是因為對鄰里莫不關心?在短短的租期中,用「青創計畫」當加速器創造社區意識與歸屬感,是否過於刻意?又或是此計畫終究會變成北市府拿出去宣傳社宅的一帖良藥而已?

興隆社宅推出月刊「興隆讀家」,

內容網羅各式資訊,

提供給社宅民眾免費索取。

針對這些質疑,都發局在受訪時表示,先前公共住宅未曾有過類似青創的大型計畫,此案嘗試利用「公共行政」去帶動社區,其中更是耗費很多人力、資金、時間,未來會持續做檢視,面對後續該如何讓這個計畫更加成熟,進而永續長存,目前也在研議相關作法。

青創計畫,不應該只是居住政策,居住空間最後應該回到人本身,人與人的連結,從我到我們。就如同健康青創夥伴說到的,「這個計畫的初衷非常好,雖然我們只是過客,租約過後就會離開,但我們永遠是社區營造的一顆種子,讓社區居民互相認識後就會凝聚向心力,久而久之,我相信社區意識將會慢慢形成。

未命名1.png

 ▲興隆社宅外觀。攝影/莫曼君

抬頭仰望,一卷卷絹印布隨風揚起,日常繁忙的瞬間在此刻凝結,成為白布上的繽紛圖樣。青創計畫不應該只是居住政策,就像一場絹印活動也不只是青創單方面提供回饋,而是更希望住戶們能體會到人與人的之間的連結有多重要,居住空間最後應該回到人本身,從「我」轉變成「我們」,不再侷限在一間獨居的空房。就如同健康青創戶說到的,「這個計畫的初衷非常好,雖然我們只是過客,租約過後就會離開,但我們永遠是社區營造的一顆種子,讓社區居民互相認識後就會凝聚向心力,久而久之,我相信社區意識將會慢慢形成。」

關於我們 About Us

《小世界周報》是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所學生的實習刊物,創刊至今,《小世界》從傳統平面的採訪、編輯、排版至印刷,逐步走向數位化的線上新聞產出,全程都由系上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完成。迄今已出版逾半世紀,發行期數則已達二千餘期。

召集人/鄧靖樺

記者/莫曼君、李淇加

​網站編輯/曾珮瑄

bottom of page